普惠性学前教育是指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,以政府为主导,面向全体适龄儿童提供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。免费学前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免除幼儿保育教育费用,让更多家庭受益。以下是从普惠性学前教育到免费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情况: 发展历程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推进:2010年,国务院颁布《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》,强调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,为后续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政策的推进和实践落地指明了方向。此后,我国分别于2011年、2014年、2017年连续实施三期“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”,切实缓解了“入园难”“入园贵”等问题,基本建成了保基本、广覆盖、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。免费学前教育的探索与推进:2018年11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。2025年1月,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提出要“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”。2025年3月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提出“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”。2025年7月25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。2025年8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》,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,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,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,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,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。 实践样态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免费探索: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市、县(区)依托较强的财政保障能力,探索区域性的免费学前教育政策。例如,2019年北京市对所有普惠性幼儿园按照1000元/生/月的标准给予生均定额补助。广州市从2018年起,分类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定额补助标准,2020年市财政补助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约3.88亿元。面向弱势群体的精准性免费政策:许多地区面向贫困儿童、特殊需要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学前教育服务,基本上可免费覆盖学前教育整个阶段。例如,2015年,辽宁省面向所有残疾学生开展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,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16年免除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在园的保育教育费。针对重点地区的倾斜性免费举措:民族地区、边境地区和农村偏远地区等部分重点地区,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补贴,采取减免保育教育费用、补助伙食费等措施,保障该地区适龄幼儿享有公平的入园机会。例如,西藏自治区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,全面实行15年免费教育政策,涵盖学前三年至高中阶段。 政策意义合民生之需: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将原来由家庭负担的保育教育费用转由政府承担,有效降低了家庭的教育成本,减轻了育儿压力,提高了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,体现了学前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。合公平之义:免费学前教育的财政补助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分担,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,给予中西部地区较高比例的资金支持,弥补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差异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差距。同时,政策对特殊群体进行精准兜底保障,真正实现了“弱势优先”的社会正义原则。合发展之要: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是对当前人口结构变化形势作出的精准回应,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。该政策可成为降低“生育、养育、教育”三育成本的关键点,有助于激发社会生育潜力,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