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反内卷”政策推动下,纯苯行业的供需格局正经历结构性调整,这一过程既受政策引导的产能优化驱动,也与全球贸易流向和下游需求结构变化密切相关。以下从政策影响、供应端变化、需求端转型及市场动态四个维度展开分析: 一、政策驱动:落后产能出清与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的“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政策,正在重塑纯苯行业的竞争格局。具体表现为:1. 高污染、低效率产能加速淘汰:煤制加氢苯产能因环保政策趋严和原料成本高企持续萎缩。2024年上半年,加氢苯产量同比下降1.2%,山西、河北等主产区焦化企业限产率达30%,行业开工率不足50%,总产能已降至150万吨/年(占比5%-6%)。这类产能的退出为石油苯腾出市场空间,同时推动行业向绿色化转型。2. 能效标准倒逼技术升级:2025年底前,炼油、乙烯等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需占比≥30%,能效基准以下产能需改造或退出,预计可出清产能约464万吨,其中催化重整和乙烯裂解装置占比较高。这一政策将加速老旧装置淘汰,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,头部企业如浙石化、恒力石化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。 二、供应端:显性扩能与隐性弹性并存尽管政策推动产能优化,但纯苯供应端仍面临阶段性过剩压力:1. 显性产能集中释放:2025年7-9月,中海油大榭(150万吨重整)、京博石化(100万吨轻烃裂解)、吉林石化(100万吨乙烯裂解)等新装置集中投产,预计8月国内纯苯供应量环比增加14万吨。叠加进口量增长(1-4月进口同比+65%),短期供应压力显著。2. 隐性供应调节能力增强:炼厂通过生产路线优化(如调油用石脑油转供裂解装置)可在不新增设备的情况下提升纯苯产量。例如,裕龙石化通过重整和歧化装置协同,单月可灵活调节产能约7万吨。这种隐性弹性加剧了市场供应的不确定性。3. 进口依存度攀升与贸易流向调整:2024年纯苯进口量达431万吨(依存度15%),韩国占比50%。美国对韩国加征关税后,美亚套利窗口关闭,韩国货源进一步向中国集中,预计2025年进口量将突破350万吨。欧洲因需求萎缩,部分纯苯通过美欧套利窗口流入美国,间接导致亚洲货源向中国倾斜。 三、需求端:新能源与高端制造重塑消费结构下游需求呈现“传统领域疲软、新兴领域崛起”的分化态势:1. 苯乙烯:产能扩张与需求淡季博弈:2025年苯乙烯新增产能超200万吨(如京博68万吨、吉林石化60万吨),但下游EPS、PS进入夏日淡季,港口库存加速累库至16.52万吨,行业利润从高位回落。短期来看,苯乙烯的高产量、高库存格局仍将压制纯苯需求,但长期新能源汽车轻量化(如ABS/PC工程塑料)和可降解材料(PBAT)的扩产将打开增量空间。2. 苯酚与己内酰胺:结构性增长亮点:镇海炼化(40万吨)、吉林石化(80万吨)等苯酚新装置投产,叠加风电产业扩张带动环氧树脂需求,苯酚消费量预计同比增长4.1%。己内酰胺方面,恒逸广西钦州30万吨新装置将于10月投产,尼龙6在户外用品和汽车轻量化领域的应用持续增长,支撑需求韧性。3. 调油需求减弱与替代效应有限:美国汽油裂解价差下滑导致调油需求疲软,甲苯歧化装置利润修复后,部分产能转向纯苯生产,进一步加剧供应宽松。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替代纯苯的材料,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增长仍依赖纯苯作为基础原料。 四、市场动态:库存周期与价格博弈1. 库存分化与预期管理:纯苯港口库存从7月的14.9万吨降至8月初的14.6万吨,但8月裕龙石化等新装置投产后,市场预期转向累库。苯乙烯库存则持续攀升,华东港口库存已达14.62万吨,创近十年夏季高位,基差快速走弱至贴水盘面。2. 估值与利润重构:纯苯绝对价格受原油(布伦特远月65美元)和石脑油价差(BZN 150美元)支撑,当前合理估值约6000元/吨。苯乙烯-纯苯价差从高位回落至1500元/吨,非一体化装置利润压缩至盈亏平衡线附近,行业进入去产能临界点。3. 跨区域套利与政策风险:山东至华东的苯乙烯套利窗口打开,反映区域供需失衡;美欧关税谈判结果可能影响跨大西洋贸易流向,需警惕政策变动对进口成本的冲击。 五、未来展望:动态平衡中的结构性机会1. 短期(2025Q3):供应增量集中释放叠加需求淡季,纯苯市场或呈现“累库-价格承压”特征,预计华东现货价格在5600-5700元/吨区间震荡。苯乙烯在高库存压力下,价格中枢可能下探至7200元/吨附近,但成本支撑限制下跌空间。2. 中长期(2025Q4-2026):随着新能源汽车、风电、可降解材料等领域需求释放,纯苯需求结构将持续优化。若政策引导的产能出清效果显著,行业有望在2026年前后进入动态平衡,头部企业凭借一体化优势和技术壁垒将主导市场。3. 风险提示:需密切关注原油价格波动、美国关税政策调整(如乙烷进口成本上升可能影响乙烯裂解路线)、欧洲能源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外溢效应,以及国内“反内卷”政策的执行力度。综上,“反内卷”政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、优化供给结构,正在重塑纯苯行业的竞争逻辑。短期市场需消化产能扩张带来的过剩压力,但中长期看,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驱动的需求升级将为行业注入新动能,推动纯苯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提升”转型。企业需在产能布局、技术研发和市场预判上同步发力,以应对这一结构性变革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