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
| 国务院进一步加大力度整治欠薪具有深远意义:
 
 政策背景与目标
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
 工资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,是他们通过劳动应得的报酬。整治欠薪确保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和实现,避免劳动者的合法收入被无故剥夺,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。
 例如,在建筑行业中,许多农民工辛勤工作,若被拖欠工资,他们的生活将陷入困境。通过整治欠薪,可以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,体现社会公平。
 保障民生与社会稳定
 对于广大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来说,工资收入是维持家庭生计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(如食品、住房、医疗、教育等)的主要来源。整治欠薪有助于防止因欠薪引发的家庭经济危机。
 大量欠薪事件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,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,影响社会秩序。例如,一些工厂如果拖欠众多工人工资,可能导致工人集体上访、罢工等行为,扰乱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。通过整治欠薪,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 
 具体举措
 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
 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明确欠薪行为的界定、处罚标准等。例如,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的颁布实施,为治理欠薪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依据。该条例对工资支付的主体责任、工资清偿、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。
 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、应急周转金制度等。工资保证金制度要求企业按照规定比例存储一定金额的保证金,在发生欠薪时可用于支付劳动者工资;应急周转金则是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用于垫付劳动者部分工资,解决劳动者的燃眉之急。
 加强部门协同监管
 多部门联合执法,形成监管合力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,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的日常监管;住房城乡建设、交通运输、水利等部门负责本行业的欠薪治理工作,督促工程建设项目落实工资支付制度。
 例如,在建筑工程领域,各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检查,对建筑企业的劳动用工、工资发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。如果发现欠薪问题,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处理,行业主管部门则对企业进行行业内的约束和惩戒,如限制企业招投标等。
 强化信息化手段运用
 建立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,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企业工资支付情况。例如,一些地区的平台与企业工资支付系统对接,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工资发放时间、金额等信息。一旦发现异常,如延迟发放或金额不足等情况,系统会自动预警,监管部门可以及时介入调查处理。
 推行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,在建筑、加工制造等行业,要求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实名登记,记录劳动者的身份信息、工作岗位、考勤情况等。这有助于准确确定劳动者的工作量和应得工资,同时也便于监管部门在发生欠薪时追溯责任。
 
 对企业的影响与促进作用
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
 促使企业依法依规支付工资,遵守劳动法律法规。企业在严格的整治欠薪政策下,必须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管理制度,按时足额发放工资。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,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。
 例如,企业需要优化财务预算,合理安排资金用于工资支付,避免因资金挪用等原因导致欠薪。同时,企业要加强与劳动者的沟通,明确工资计算标准和发放时间等事项。
 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
 良好的工资支付信誉有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。劳动者更愿意在工资支付有保障的企业工作,企业能够组建稳定的员工队伍,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。
 例如,一些注重员工权益保障的企业,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力,能够吸引到高素质的劳动者。稳定的员工队伍有利于企业传承技术和经验,提高生产效率,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 
 | 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