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以来,创新药板块大涨,其背后确实伴随着产业的质变。这种质变体现在政策环境优化、研发与国际化突破、商业化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,具体如下:政策环境优化: 医保与支付改善: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出台《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提出“建立丙类药品目录”“优化创新药医保准入”等举措,缩短新药入院时间,拓宽支付渠道。同时,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明确“集采非新药,新药不集采”原则,创新药避开价格战泥潭,企业核心利润预期得到保护。 审评审批加速:国家药监局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日(试点区域)。2025年上半年批准43款创新药,其中国产40款,同比增长59%,创历史同期新高,加速了创新药的上市进程。研发与国际化突破: 技术竞争力提升:中国药企在双抗、ADC、GLP-1等前沿领域实现全球领跑。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,中国药企有73项临床研究入选口头报告,创历史新高,彰显了强大的研发实力。 海外授权活跃: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额达635亿美元,2025年初延续高增长。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400亿人民币BD交易,康方生物双抗依沃西获得50亿美元授权款,且头对头试验击败全球“药王”K药,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。商业化能力提升: 业绩改善:2024年港股创新药企中,超50%实现净利润正增,12家2023年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。2025年一季度,国产创新药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的临床数据,进一步推动商业化进程,企业营收增长与亏损收窄。 海外收入增长:部分企业通过BD交易获得高额里程碑付款,海外收入成为新的增长引擎。如三生制药获得12.5亿美元首付款,提升了市场对创新药商业模式的信心。产业发展思路转变:经过前期的发展与调整,创新药企业不再扎堆热门靶点,而是追求first - in - class或Best - in - class产品,专注于研发有差异化、能解决临床痛点的药物。同时,企业对BD的接受度提高,愿意将国内外市场权益授权给大型跨国药企,自身则聚焦于研发优势领域,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运营效率。人才与临床优势凸显:中国培养了大量生物制药人才,在CDMO、CXO等领域研发人才充足,吸引了众多跨国药企将研发项目委托给中国企业。此外,中国人口众多,三级医院和临床患者数量庞大,创新药临床试验成本低、速度快,为创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,有助于企业快速验证产品疗效,加速产品迭代升级。
|
|